(資料圖)
先跑4S店拿發票,再去稅務局交購置稅,接著找保險公司買保險,最后還要去車管所排隊驗車、提交材料。曾幾何時,買新車上牌的繁瑣流程,讓不少人直呼“麻煩”。如今,這樣的困擾將成為過去。11月1日起,國產小客車新車上牌“一件事”服務將在全國全面推行,通過車輛銷售發票、購置稅、保險等信息共享核查,實現全業務數字化辦理,群眾無需再提交紙質材料,真正告別“跑腿”之苦。
從“多窗跑腿”到“一網通辦”,新車上牌服務的升級,表面看是流程的優化,實則是政務服務理念的深刻轉變。過去,受限于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,各部門信息壁壘林立,數據無法互通,群眾不得不充當“信息搬運工”,在不同窗口間反復奔波、重復提交材料;如今,通過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數據資源整合,分散在多個部門的業務被“串成線、擰成繩”,車輛合格證、購車發票等信息在后臺自動流轉,購置稅繳納記錄、交強險保單數據實時核驗。這一轉變的核心,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,讓政務服務真正圍著群眾需求轉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新車上牌“無感辦理”將政務服務的便捷度提升到了新高度。近年來,一網通辦、掌上辦理已讓社保繳費、公積金提取等不少政務服務實現“足不出戶”,但這類服務仍需群眾完成登錄平臺、上傳材料、填寫信息等操作,對老年群體等不熟悉智能設備的人群而言仍有門檻;而“無感辦理”則更進一步——群眾無需主動提交任何紙質材料,甚至不用手動填報信息,只需在4S店完成購車,后續流程全由系統“包辦”,相關部門與機構通過數據在線共享、自動核查,把“群眾跑腿”變成了“數據跑路”。這種“潤物細無聲”的服務模式,不僅省去了辦事的繁瑣,更打破了數字鴻溝的隱性阻礙,讓群眾感受到政務服務的溫度與效率。
新車上牌“一件事”服務,是國家精準施策回應民生關切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從“跨省通辦”破解異地辦事“多地跑、折返跑”難題,到“證照分離”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,再到“社保補貼直達快享”簡化群眾申領流程……每一項政策優化都瞄準群眾急難愁盼,每一次服務升級都聚焦讓群眾更便利,以“小切口”推動“大變化”,讓民生福祉看得見、摸得著。
而這些政策之所以能精準落地,源于對民生需求的深刻洞察。具體到新車上牌這件事,隨著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,新車上牌已成為千萬家庭每年都會面臨的高頻事項,背后關聯著群眾的出行便利與生活品質。新政沒有搞“大水漫灌”式調整,而是針對具體場景,從數據共享、流程再造、部門協同入手,拿出“精準滴灌”的解決方案,既解決了當下痛點,更為其他政務服務優化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。
政務服務好壞、政策是否管用,群眾最有發言權。新車上牌“免跑腿”,看似是“小事”,卻關系到每個購車家庭的切身感受。有關方面把這些“小事”當成“大事”來辦,用一項項具體政策的優化,累積起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這背后,既有數據賦能的技術支撐,也有部門協同的機制突破,更有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的責任擔當。
政務服務的終極目標,不是“辦了事”,而是“辦好事”“好辦事”,讓每一位群眾在便捷辦事中感知國家發展的紅利。新車上牌服務的升級,見證著政務服務的持續進步,更昭示著未來的努力方向。期待借鑒新車上牌“無感辦理”的經驗,在社保參保、醫保報銷、不動產登記等高頻事項中推廣,讓群眾辦事像“網購收快遞”一樣輕松。